項目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創新發展聯合基金-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申報
關于發布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的通告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中所述的要求和注意事項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3年5月11日
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指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共同設立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調動全國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力量,圍繞保障長江流域水安全,聚焦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的重大水科學問題開展應用基礎和實用技術研究工作,開拓新的研究方向,促進國家水安全相關領域源頭創新能力的提升。
一、2023年度研究方向
2023年度擬在以下研究方向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均為4年,直接費用的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1.長江流域地下水模型構建與應用(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流域變化環境對地下水循環影響及其生態環境效應,開發適用于流域尺度的地下水動力及物質傳輸模型,研究長江流域地下水及陸源物質循環規律、驅動機制和演變趨勢,提出兼顧流域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生態健康發展的長江流域地下水管理措施。
2.長江上游多尺度侵蝕產沙模擬(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探究長江上游不同侵蝕類型區侵蝕機理,深化不同侵蝕影響因子的表征方法及其遙感精細化提取技術,構建中小流域、大流域、區域多尺度侵蝕產沙模型,研究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措施、降雨、土壤等因子與長江上游泥沙的耦合關系,提出上游水土流失對梯級水庫泥沙淤積影響的防控策略。
3.長江上游坡耕地水—沙—碳耦合機理及其系統治理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以長江上游三峽水庫流域為重點,揭示坡耕地分布時空演變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規律,研究不同類別坡耕地侵蝕產沙過程與坡面景觀格局水土功能優化調控因子,闡明坡耕地水土保持碳匯途徑和效應,提出基于水-沙-碳耦合的坡耕地退、改、治水土流失的防治方法及其規模閾值。
4.長江上游山洪致災機理與預報預警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變化環境下長江上游山洪特征及其致災機理,研究長江上游暴雨高時空分辨率預報方法,建立基于分級分區多參數的山洪模擬方法,提出山洪災害預報預警指標,研發長江上游山洪災害實時預警平臺。
5.高山峽谷區堰塞湖形成-潰決全過程機制與洪水風險(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發堰塞湖形成及潰決全過程全要素立體感知與快速識別技術,揭示控制滑坡和泥石流堰塞湖形成與潰決的關鍵性災變因子,發展高山峽谷區堰塞湖潰口演化-水流下泄-洪水傳播-淹沒動態全過程高效模擬與預報方法,評估長江上游高山峽谷區堰塞湖潰決洪水風險。
6.金沙江下游流域水風光多能互補優化調度(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解析金沙江下游流域水風光資源互補特性及其預測不確定性,研究水風光多能互補系統及其補償機制,建立水風光多能互補優化調度模型,提出水風光互補運行規則及其水風光捆綁容量合理配置比例。
7.長江源區生態水文演變與驅動機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源區多尺度下墊面變化特征及生態水文效應,識別植被-水文響應的關鍵機制,構建生態-水文雙向耦合的分布式生態水文模型,研發耦合機器學習的流域生態水文綜合模擬技術,評估不同情景流域水-生協同演變特征。
8.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長江下游感潮河網地區多目標調度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針對長江下游感潮河網地區受人類活動影響大、水流運動復雜的特點,建立復雜河網水文-水動力-水質耦合模型,研究基于知識圖譜的水工程多目標協同調度模型,研發數字孿生可視化平臺,提出水量水質多目標優化調度方案。
9.三峽水庫對長江中游地下水循環影響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解析三峽水庫調度運行對長江中游地下水系統的影響,揭示地下水的循環機理,研究三峽工程運行后地下含水層中污染物的遷移規律,揭示三峽工程運行對長江中游典型地下水生態系統的影響并提出生態系統修復方案。
10.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全坡面觀測及綜合治理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水土流失全坡面觀測技術,提出三峽庫區水土流失監測布局及多尺度嵌套方法,揭示坡面水土關鍵要素遷移轉化過程及其觸發機理,構建三峽庫區水土流失多尺度綜合治理措施體系。
11.長江中下游重要江湖生物連通與生態修復(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江湖關系變化條件下典型通江湖泊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動態響應規律,評估江湖阻隔對生態系統的影響,探索多目標約束條件下江湖生物連通與生態修復機制,提出不同江湖閘壩工程生物通道修復方案。
12.變化環境下長江下游干流防洪風險評估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環境變化對長江下游干流洪水風險的影響機制,提出水利工程群影響下長江下游干流洪水頻率計算新方法,構建變化環境下的防洪風險評估模型,分析長江下游城市群防洪風險。
13.長江中下游百年尺度河型轉化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中下游沖刷條件下不同河型的演化規律,提出表征河型穩定的基本指標,分析河型狀態轉化的概率及條件,探明長江中下游河型轉化驅動機制,分析未來百年河型轉化趨向性,提出保障河流功能穩定的治理對策。
14.長江中下游漫灘濕地生境特征與生態修復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中下游漫灘濕地生境變化規律,揭示長江中下游河道、河岸帶和漫灘的生境特征,構建基于環境DNA、河網和食物網結構的河流廊道景觀格局評價方法,形成長江中下游漫灘濕地保護與修復方法。
15.長江中游大型通江湖泊水文極值演變與機理(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變化環境對長江中游典型通江湖泊流域水文循環的影響,研發多因子組合及多尺度變參數的水文極值模擬模型,揭示通江湖泊流域水文極值的演變規律及機理。
16.長江流域產匯流機制及洪水智能預報模型(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流域產匯流機制,構建網格化精細化產匯流模型,采用智能化新技術新方法,建立新型的洪水智能預報模型,提出支撐“四預”功能的水文預報技術方案。
17.長三角河網地區產匯流機制及洪澇風險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下墊面、河網密度及水利工程運行調度對流域降雨與水位關系的影響,揭示長三角地區產匯流對人類活動的響應規律,構建變化環境下洪水模擬模型,評估變化環境下長三角河網地區洪澇風險。
18.長江上游人為水土流失風險預警模型(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基于長江上游實時多源多時相遙感數據,研發擾動地塊、棄土(渣)、水保措施等信息的智能識別、快速提取技術,構建區域-項目-部位多層次水土流失風險評價和預警指標體系,研究人為水土流失風險預警原理與模型,實現人為水土流失實時發現、精準認定和風險預警。
19.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數字孿生構建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面向長江流域水庫群聯合調度的多尺度、多模態、多源信息快速匯交數字孿生體構建方法,建立數字工程與物理工程聯合調度同步映射及智能仿真模型,提出可支撐水庫群實時聯合調度的會商決策方法。
20.長江典型區域水生態系統完整性退化機制及調控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針對長江典型水生態系統,提出生態系統完整性診斷指標體系與方法,識別完整性退化特征和主要驅動因子及其驅動機制,建立水生態系統多尺度多過程耦合的動態響應模型,提出長江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可持續供給的生態系統完整性方法。
21.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土保持碳匯核算與增匯潛力評價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揭示水源地典型水土保持措施對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的影響機制,建立水土保持措施的碳匯核算指標,發展水源地水土保持工程增匯潛力評價方法,提出丹江口水庫消落區碳匯調控方法。
22.長江上游典型水庫群聯合運行防洪特征水位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上游典型水庫群聯合運行入庫洪水變化規律,建立水庫群聯合防洪調度模型,研究水庫群防洪特征水位組合及效益,提出符合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上游典型水庫群防洪特征水位。
23.長江中下游河道岸坡防護結構及其穩定性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水力沖刷與高地下水位下水流-護岸結構-河岸土體耦合作用及失穩破壞機制,提出適合不同岸坡土體結構、不同水流條件的生態護岸模式,研究復雜因素作用下岸坡生態護岸結構水毀過程與破壞機理,提出工程抗沖穩定和生態環保有機結合的岸坡防護新方法。
24.長江中下游水安全的大數據融合與智能決策模型(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干流面向海量多源異構異質水安全數據集一致化表達模型與AI原生融合管理引擎機理,研發多過程和多維度水系統知識圖譜構建與情勢動態演化規律挖掘技術,研究基于大數據與AI融合的水系統模擬技術和面向不完全數據的預測預警理論方法及應急調控決策支持系統。
25.海平面上升條件下長江口防洪御潮及供水保障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全球變暖背景下我國東海海平面上升規律和演變規律,揭示長江口水、鹽動力交換機制和時空分布特征,評估海平面上升影響下的供水安全風險,分析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河口地區暴露度、脆弱性和恢復力的變化,提出適應環境變化的海堤設計及風險調控方法。
26.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水碳耦合模擬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開展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水氣界面水碳通量觀測研究,揭示水資源演變規律和驅動機制,建立植被動態過程與水資源多維多尺度水碳耦合的數字孿生模擬模型,提出水資源演變過程數字孿生模擬方法。
27.復雜賦存條件下引調水工程深埋隧洞圍巖大變形預測與風險防控(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針對引調水工程深埋長隧洞穿越不良地層面臨圍巖大變形風險防控難題,研究隧洞圍巖大變形影響因子與發生機制、大變形致災效應與風險預測方法、新型支護措施及其控制效應,提出隧洞圍巖大變形控制標準,構建圍巖大變形災變風險評估與防控體系。
28.穿堤壩隱蔽工程安全評估方法與風險防控(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復雜運行條件下穿堤壩隱蔽工程結構的變形演化與致災機理,研發隱患高效識別技術,建立風險辨別與安全評價方法,構建穿堤壩隱蔽工程病害快速修復及風險防控方法。
29.典型水工建筑物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機理與安全評價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復雜條件下材料時效特性,揭示典型水工建筑物滲流-變形耦合機理和全生命周期性能演化規律,建立水工建筑物滲流-變形協同控制方法,提出典型水工建筑物長期性能安全評價方法。
30.鄉鎮小流域水環境污染過程和防治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解析長江流域典型鄉鎮小流域水污染源,研究鄉鎮水污染類型、影響因素、污染物遷移轉化和擴散機制,構建小流域面源污染水文水質聯合實時連續監測、模擬及預警方法,提出適用于長江流域典型鄉鎮小流域水污染防治模式。
31.丹江口水庫磷循環失衡機制與富營養化風險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解析丹江口庫區磷輸移轉化規律,厘清磷循環失衡機制;結合庫區水文水環境條件及其變化特點,揭示庫區水體磷濃度、多介質分配變化規律及其富營養化風險,提出庫區總磷濃度閾值。
32.丹江口庫區消落帶水土流失驅動機制及防治(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明晰丹江口庫區消落帶土壤-植被特征變化規律與土壤侵蝕強度時空變異特征,揭示不同類型消落帶土壤侵蝕驅動關鍵因素,闡明以水土流失為載體的污染物輸移機制,探究消落帶侵蝕產沙、物質輸移等關鍵過程對庫區運行和人類活動的響應機制,針對消落帶研發以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防控為核心消落帶綜合治理方法和技術。
33.水位急變條件下水庫堆積層滑坡動水啟滑機制與預警(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開展水位急變條件下水庫堆積層滑坡多場演化機理研究,建立動水作用與滑坡變形的關聯關系,揭示水位急變下水庫堆積層滑坡動水啟滑機制;開展降雨和庫水聯合作用下堆積層滑坡動態穩定性評價,構建堆積層滑坡預警模型,提出水位急變條件下堆積層滑坡早期預警方法。
34.溫差異重流促進沉積物上覆水低擾動增氧控污生態修復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針對湖庫沉積物缺氧導致內源污染、溫室氣體釋放及水生態系統破壞問題,探明沉積物-間隙水-上覆水界面對污染物的遷移轉化及底棲生物對溶解氧濃度的響應規律,研發溫差異重流促進沉積物上覆水低擾動穩定原位增氧模式,開展原位控污及生態修復研究。
35.巨型水庫蓄水對地震地質環境的影響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開展天然構造地震與水庫誘發地震識別,研究西南地區主要江河巨型水庫蓄水對天然構造地震的影響辨識,揭示地震活動性演變與影響機理,探討水庫蓄水對斷裂活動的消能減震機理和作用。
36.水動力條件下砂泥巖順層岸坡的地質環境響應演化與災變預警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揭示庫水條件下的砂泥巖岸坡內地下水遷移過程;研究水動力作用下的砂泥巖岸坡地質環境特性演化,構建庫水作用-地下水-斜坡系統的地質環境特性動態鏈動響應演化體系;提出砂泥巖順層岸坡在庫水作用下的孕災早期判識體系與預警評價方法。
37.長江流域特征魚類上溯行為機制與高效魚道生態水力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流域特征魚類生態習性、上溯行為與影響機制,構建保障魚道誘魚和過魚效果指標體系,解析關鍵生態水力指標閾值范圍,研究適宜進口誘魚和過魚效果提升的魚道結構布置形式及工程調控模式,提出高效魚道生態水力調控方法。
38.長江流域大型水庫多界面溫室氣體通量變化與碳循環調控機制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長江流域大型水庫多界面溫室氣體通量特征和碳循環的微生物生態調控機制,構建大型水庫多界面溫室氣體通量模型,闡明徑流變化、水庫調度及碳物質輸移對大型水庫溫室氣體通量的影響與驅動機制,提出大型水庫溫室氣體通量長期趨勢預測方法。
39.長江中下游典型城市河道復合污染底泥高效修復與資源化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識別長江中下游典型城市黑臭水體底泥復合污染物的分布、賦存特征與生態風險,研究底泥污染物的微生物高效原位修復機制與技術,開發疏浚底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揭示底泥資源化利用過程中復合污染物阻斷機制,綜合物理-化學-生物調控方法提出河道底泥復合污染修復與資源化技術方案。
40.長江上游產漂流性卵魚類生境變化及調控(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研究影響特有魚類自然繁殖的關鍵生態因素及作用機制,分析新形勢下其繁殖、棲息等生境變化過程,建立洄游上溯、產卵生境與魚卵漂流軌跡模擬模型,解析長江上游產漂流性卵特有重要魚類種群維持與脅迫機制,提出通過生態調度等方式促進其種群恢復的調控方法。
41.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風險溯源與預警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9?的下屬代碼)
構建典型生態環境風險源的特征光譜指紋和毒性指紋數據庫,提出引發效應的致毒物質甄別與鑒定方法,精準解析關鍵風險因子,研究涵蓋多維毒性效應的污染物風險預警方法,構建全面評估流域生態環境風險的評價與預警模型。
二、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三、申請注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并執行本項目指南、《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于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項目采取無紙化申請。申請書提交時間為2023年6月11日至6月15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對于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重點支持項目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
3.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
4.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5.申請書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附注說明選擇“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申請代碼 1 應當選擇E09的下屬代碼,申請代碼 2 根據項目研究內容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長江流域地下水模型構建與應用”,研究期限應填寫“2024年1月1日-2027年12月31日”。
6.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范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7.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及獲獎、成果報道等,應當注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長江水科學研究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作有關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水利部、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8. 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函、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3年6月15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并于6月16日16時前在線提交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
為你推薦
-
項目申報300萬
深圳市寶安區科技創新局
項目結束時間:2024-11-19 -
項目申報100萬項目結束時間:
-
項目申報100萬項目結束時間:
-
項目申報10萬
福田區商協會備案
項目結束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