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文章
- 專精特新企業遇到問題_專精特新企業典型案例2025-08-07
-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_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意義2025-08-07
- 專精特新企業認定通知_專精特新企業申報流程2025-08-07
- 專精特新企業提升方案范本_專精特新企業有什么好處2025-08-07
- 如何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_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措施2025-08-07
- 專精特新企業培育項目_專精特新培育方案2025-08-07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_培育專精特新企業的意義
在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是激發創新活力、提升產業鏈韌性的關鍵路徑。
專精特新企業的戰略意義
專精特新企業是指具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中小企業,它們聚焦細分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和差異化競爭填補市場空白。這類企業不僅是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節點,更是突破“卡脖子”技術的生力軍。當前全球產業鏈重構加速,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有助于增強我國經濟抗風險能力,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躍升。
從國際經驗看,德國“隱形冠軍”和日本“利基企業”的成功印證了專精特新模式的生命力。我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體系,但部分核心環節仍受制于人。通過政策引導資源向專精特新企業傾斜,可有效解決關鍵領域“缺芯少魂”問題,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微觀支撐。
完善梯度培育體系
建立“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單項冠軍”的梯度培育機制至關重要。各地應結合產業基礎,制定差異化的遴選標準,重點支持掌握獨門絕技、市場占有率高的企業。例如北京中關村通過“瞪羚計劃”篩選高成長企業,深圳則依托產業鏈“鏈長制”精準扶持配套企業。
培育過程中需注重動態管理,建立進退有序的機制。定期評估企業研發投入、專利數量等指標,對達標企業給予稅收減免、政府采購傾斜等激勵,對發展停滯的企業及時調整支持政策。浙江推出的“專精特新企業成長指數”監測模型,為科學決策提供了數據支撐。
強化創新要素供給
破解“融資難”是培育工作的核心課題。建議擴大北交所“專精特新專板”規模,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投貸聯動等創新工具。江蘇推出的“專精特新貸”產品,通過風險補償機制已帶動超千億元信貸投放。同時要引導產業基金聚焦硬科技領域,避免資金過度流向模式創新項目。
人才短板同樣亟待補齊。應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共建“工程師協同創新中心”,推廣“雙導師制”培養模式。蘇州實施的“重點產業緊缺人才計劃”,通過住房補貼、子女入學等政策,成功吸引大批高端人才向專精特新企業集聚。
優化產業發展生態
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至關重要。鼓勵龍頭企業開放供應鏈,帶動專精特新企業進入產業生態圈。海爾卡奧斯平臺已賦能數百家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形成協同創新的雁陣效應。同時要建設專業化服務平臺,在工業設計、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領域提供支持。
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生態的基石。需完善快速維權機制,建立重點領域專利預警系統。東莞設立的知識產權仲裁中心,將侵權糾紛處理周期壓縮至45天,顯著降低了企業維權成本。此外,行業協會應加強標準制定,幫助專精特新企業掌握行業話語權。
深化國際開放合作
專精特新企業需要更高水平的開放。應支持企業參與國際標準制定,鼓勵通過并購獲取關鍵技術。寧波的舜宇光學通過跨國技術合作,成功躋身全球車載鏡頭前三強。同時要搭建跨境對接平臺,幫助企業與全球創新資源精準匹配。
防范國際化風險同樣重要。需建立海外知識產權維權援助機制,提供國別投資指南等服務。商務部推出的“貿易摩擦應對工具箱”,已幫助多家小巨人企業應對國際經貿糾紛。RCEP等自貿協定框架下的原產地規則利用,也能顯著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加快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政策、資本、技術、人才等多維度協同發力。通過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這些“小而美”的企業必將成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堅力量。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專精特新企業既是補鏈強鏈的關鍵支點,也是科技自立自強的微觀載體。唯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才能讓更多“單打冠軍”破土而出,為中國制造注入澎湃動能。樂訊財稅咨詢。